历史大全

  • 《送王长文赴上庠》

    【作品介绍】我就许一只鸡。我许一刀肉。我就许酒果纸烛,都在我身上。明朗神爷,我每都是士兵,奉上司明文,捉拿陀满兴福。若拿得着,还你一个三牲。若拿不着,我那儿,你休怪。神明怎么去亵渎他?来和你在此嚷了半日,他就在也去了。和你还到墙外边去,追寻踪迹。说得有理,快来,快来,走在这里。在那里?这不是陀满兴福的红锦战袍?想是见我们追得紧急,坠井而亡了。儿呵我为你多念些经,剩烈些纸。我不合一路上作念你许多时,离乡背井交你来僝僽死。须不于是你爹爹不是,可怜杀孤魂无主远乡儿。父亲,我不是鬼,是人!儿也,你为甚么披枷带锁的?父亲,听你孩儿慢慢说来。当初一日,父亲着侯兴寻将你儿来,要打不曾打,父亲说道:谷要自种,儿要处养。我问侯兴道:老爹说谷要自种,儿要自养,我敢不是老爹亲儿么?侯兴道:小哥,你可知不是他的亲儿,你父亲现在京师做大官,比似在此受气,你寻你父亲去。您孩儿忿那一口气,出的城门,衣服盘缠,一些没有。恰待要回家来,又不敢来。正烦恼间,侯兴赶上。我道:侯兴,父亲使你来赶我,我回去罢。侯兴道:你往那里去?你刬地不知道哩。老爹在官府告下状来,说你拐带金银财物,使人捉拿你哩。我便道:似此怎生是好?侯兴便与了我两锭银子做盘缠,谁想是假银子。把我拿到官司,三推六问,吊拷绷扒,打的孩儿招了(...)《陌上桑》在写作手法方面,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。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,不用《硕人》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,而是采用间接的、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。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,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。“青丝为笼系,桂枝为笼钩。头上倭堕髻,耳中明月珠。缃绮为下裙,紫绮为上襦。”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,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。前人评汉乐府《江南》诗句“莲叶何田田”,说:“不说花偏说(...)词的上半阕采用实写的手法,“芳草池塘,绿阴庭院,晚晴寒透窗纱。”一个温馨的庭院,一缕夕阳斜照,一个孤独的老人,在这斜阳的下面隐藏一个去国怀乡的心。后蜀·毛熙震《浣溪沙》词:“花榭香红烟景迷,满庭芳草绿萋萋。”明·沉鲸《双珠记·家门始终》:“万古千愁人自老,春来依旧生芳草。”这里词人以芳草自喻,有忠贞贤德之意。 接下来是“□□金锁,管是客来唦。”可能是孤独的老人期待着有朋友的幻觉,如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一:“这妮子慌忙则甚那?管是妈妈使来唦!”“寂寞尊前席上,惟愁海角天涯。能留否?”孔融有一句名言:“座上客常满,杯中酒不空,吾之愿也。”这也是李清照的愿望,可见李清照如今的空虚。去国怀(...)

  • 《浪淘沙·莫上玉楼看》

    【作品介绍】从写景转下来,是这样两句:“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”尘杂是指尘俗杂事,虚室就是静室。既是做官,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,许多无聊应酬吧。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,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。不过,最令人愉快的,倒不在这悠闲,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。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:“久在(...)小姐,天色将明了也。你回去罢。此恩此情,异日必当重报。况值良辰,宴游时候,日永风和,暮春天气。金母龟台,傍碧桃阴里。地久天长,父尧子舜,灿绮罗佳会。一部仙韶,九重鸾仗,年年同醉。下片写观花之人,有美人迟暮之感。她面饰不整,半着金靥,留着残妆;薰香尚暖,她的心别有一股滋味,是人们难以理解的。聊聊数语,将绿衣斑斑,倚栏听落花流(...)

  • 《挽陈梧州二首 其二》

    【作品介绍】⑴怀素:唐代著名僧人,大书法家。玄奘弟子,字藏真,俗姓钱。上人:佛家语,指道德高尚的人,后为僧人的敬称。侍奉:奉养意。⑵释子:僧人、和尚,此指怀素。⑶翻:翻译。梵王字:指佛经。⑷伯英:即张旭,其字伯英,是早于怀素的大书法家。⑸前侣:前面的伴侣。⑹太虚:即太空。⑺世界:佛家语,指宇宙。⑻真如:佛家语,指永恒存在的实体、实性。⑻飞锡:佛家语,和尚游方称为飞锡。⑼宁亲:使父母安(...)窗雨阻佳期,尽日颙然坐。帘外正淋漓,不觉愁如锁。寻寻觅觅: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,表现非常空虚怅惘、迷茫失落的心态。凄凄惨惨戚戚:忧愁苦闷的样子。乍暖还寒:指秋天的天(...)病:(...)

  • 《腊月村田乐府十首 冬舂行》

    【作品介绍】是故天子大采朝日,与三公九卿,祖识地德,日中考政,与百官之政事。师尹惟旅牧相,宣序民事。少采夕月,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。日入,监九御,使洁奉鐕郊之粢盛,而後即安。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,昼考其国国职,夕省其典刑,夜儆百工,使无慆淫,而後即安。卿大朝考其职,昼讲其庶政,夕序其业,夜庀其家事,而後即安。士朝受业,昼而讲贯,夕而习复,夜而计过,无憾,而後即安。自庶人以下,明而动,晦而休,无日以怠。王后亲织玄紞,公侯之夫人,加之纮、綖。卿之内为大带,命妇成祭服。列士之妻,加之以朝服。自庶士以下,皆衣其夫。社而赋事,蒸而献功,男女效绩,愆则有辟。古之制也!君子劳心,小人劳力,先王之训也!自上以下,谁敢淫心舍力?隐居偏远少应酬,常忘四季何节候。空旷庭院多落叶,悲慨方知已至秋。北窗之下葵茂盛,禾穗饱满在南畴。我今如若不行乐,未知尚有来岁否?教妻带上小儿女,趁此良辰去远游。(...)过片两句“老去情怀,犹作天涯想。”说自己人虽老了,情怀不变,还是以天下为己任,把国事放在心上,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,表现出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的气概。这两句可联系词人身世来理解。“天涯想”,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。年龄虽老,壮志未衰,“犹作”二字流露出“天涯想”的强烈感情。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,复出不知何日,独自登临送目,纵有豪情,也只能是“空惆怅”。“空惆怅”三个字收住了“天涯想”。一个“空”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钩销掉了,又回到了无可奈何、孤独寂寞的境界,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。而胸中热情,又不甘(...)⑴空桑林: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、稀疏。⑵萧关(...)

  • 《寓宿省直有怀方元伯》

    【作品介绍】峰峦一一俱相似,九处堪疑九断肠。诗人即景起兴,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,很相像,故诗人触景生情,产生联想。这位女诗人与诗中的“童子”,可能是青梅竹马,两小无猜,关系非常亲密。可是,自从“童子”佩带觽、套上韘以来,对自己的态度却冷淡了。觽本是解结的用具,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,与行冠礼不同。据《礼记·内则》记载:子事父母,左佩小觽,右佩大觽。《说苑·修文篇》也说“能治烦决乱者佩觽”,故毛传谓觽是“成人之佩”,佩韘则表示“能射御”。当时,贵族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,侍奉父母;对外已有能力(...)“在山泉水清,出山泉水浊。侍婢卖珠回,牵萝补茅屋。”这几句似悲似诉,佳人自言自誓,有矜持慷慨、修洁端丽之意。同时,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,生活的清贫困窘。浦起龙评论说:“这二句,可谓贞士之心,化人之舌,建安而下无此(...)“人寿”句承“朱颜易销歇”,“年光”句承“白日无穷已”。(...)

  • 《客言庐山往年之盛今不逮远矣戏成此诗》

    【作品介绍】因为作者是直接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,对心灵的震动更甚。“凝碧池”虽是以古喻今,属于虚指,而着一“旧”字,则有深沉的含义。偏偏就在这宋朝旧时“虏使迎饯之所”,听到宋朝旧时的教坊音乐,“汉使作客胡作主”,整个历史来了一个颠倒。这对于一个忠于宋朝的使者来说,该是多么强烈的刺激!上源驿的一草一木,教坊乐中的一字一腔,无不震撼着他的心灵,于是词人不禁发出一声感叹:“多少梨园声在,总不堪华发!”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(...)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,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。入夜,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,临近酒家。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,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《玉树后庭花》。一望楚天长。春信早,山路野梅香。映水酒帘斜扬日,隔林渔艇静鸣榔。杳杳下残阳。“弱柳”两句写弱柳系不住船,表示尽管盛情挽留,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。王安石有《题朱(...)

  • 《春帖子词 皇帝阁六首 其六》

    【作品介绍】讽咏虽知苦,推功靡极玄。聊书四十韵,甘责未精专。北园新栽桃李枝,根株未固何转移?腹中晓尽世间事,命里不如天下人。小生姓李,名逊,字克让,祖居汴梁人氏。嫡亲的三口儿家属,浑家张氏,孩儿春郎。小生幼习儒业,今春应过举,新除钱塘为理。至望京店染起疾病,不能动止。我这病,觑天远,入地近,眼见的无那活的人也。大嫂,你去熬口粥汤我食用。理会的。春郎,将过桌儿来,将纸墨笔砚来。父亲,桌儿纸墨笔砚俱在此。春郎,你看你母亲熬粥汤去。理会的。我为甚支转他子母二人?小生平日之间,与人水米无交。我倘若有些好歹,争奈娇妻幼子,归于何处,使我切切在心,拳拳在念。我闻知洛阳有一人,姓刘,名弘,字元溥,此人有疏财仗义之心。我如今修一封书,等我身亡之后,着他子母二人,投奔刘弘员外。我写这书者。李逊也,你怎生做那读书的人!我与刘弘素不相识,这书上叙甚么寒温的事,则除是恁的。我仿春秋一桩故事,宰国臣与乞成子赴壁一事。白者是素也,我与他素不相识;纸者居也,正意的则是托妻寄子。刘弘员外是读书的人,见其书解其意呵,收留他子母二人;若见其书不解其意啊,李逊也,也是我出于无奈。春郎,唤你母亲来。父亲,母亲来了也,你放精细者。员外,喝口粥汤儿者。大嫂,我那里吃的(...)⑴居、诸:语尾助词。⑵乃:可是。之人:这个人,指她的丈夫。⑶逝:助词。无实义,起调整音节的作用。(...)

  • 《寄题萧民望齐云楼》

    【作品介绍】当此三春媚景,好连宵恣乐,情怀歌酒。纵有珠珍,难买红颜长年少。从他乌兔茫茫走。更莫待、花残莺老。恁时欢笑,休把万金换了。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,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,如“烈日秋霜”,令人可畏而又可敬。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?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?我来细细参详,认真品味,以博取你听后一笑吧。我们辛家这个“辛”字,是由“艰辛”做成,含着“悲辛”滋味,而且总是与“辛酸、辛苦”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!辛者,辣也,这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个性,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,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,却欲呕吐。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,为诗人送行。饯行的酒啊,你斟我敬,将要走的和不走的,个个干杯畅饮。也有人认为,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,不忍遽别;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,无限留恋,故“欲行不行”。①惊飚:谓狂风。晋殷仲文《解尚书表》:“洪波振壑,川洪波振壑;一惊飙拂野,林无静柯。”②昏鸦:即乌鸦。此指黄昏之时乌鸦乱飞.③冰合句:谓大河已为冰封,河水不再流动。李(...)

  • 《生查子·悠悠万世功,当年苦》

    【作品介绍】后一部分,笔锋一转,变为抒情、议论,由欣赏良辰美景、流觞畅饮,而引发出乐与忧、生与死的感慨,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。他说: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,待快乐得到满足时,就会感觉兴味索然。往事转眼(...)愿成双感谢丞相厚意。丞相之恩,我异日必报也。张文远,可不活拿了关云长也。你赶上他,你道俺丞相问你要一件回奉之物,看他说甚么?理会的,云长且住者。你为何来?俺丞相的令,问将军要一件回奉之物。丞相的恩,我报了也,我与他刺了颜良,诛了文丑,他今日又要回奉之物,我随身无甚么值钱物件。我这一去,见了哥哥,我异日借起兵来,与您曹丞相交锋。我若拿住你曹丞相,我这大刀下饶你丞相一个死,便是回奉。张文远,你快回去,你若是再赶将来,你见我这手中刀么?我将你那曹兵都杀尽,要一个寄信的也无。张文远,你听者:想着俺桃园(...)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,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,缚草为船,载糗舆粮,牛繫轭下,引帆上樯。三揖穷鬼而告之曰:“闻子行有日矣,鄙人不敢问所涂,窃具船与车,备载糗粻,日吉时良,利行四方,子饭一盂,子啜一觞,携朋挚俦,去故就新,驾尘风,与电争先,子无底滞之尤,我有资送之恩,子等有意于行乎?”   屏息潜听,如闻音声,若啸若啼,砉敥嘎嘤,毛发尽竖,竦肩缩颈,疑有而无,久乃可明,若有言者曰:“吾与子居,四十年余,子在孩提,吾不子愚,子学子耕,求官与名,惟子是从,不变于初。门神户灵,我叱我呵,包羞诡随,志不在他。子迁南荒,热烁湿蒸,我非其乡,百鬼欺陵。太学四年,朝韮暮盐,唯我保汝,人皆汝嫌。自初及终,未始背汝,心无异谋,口绝行语,於何听闻,云我当去?是必夫子信谗,有间于予也。我鬼非人,安用车船,鼻齅臭香,糗粻可捐。单独一身,谁为朋俦,子苟备知,可数已不?子能尽言,可谓圣智,情状既露,敢不回避。”   主人应之曰:“予以吾为真不知也耶!子之朋俦,非六非四,在十去五,满七除二,各有主张,私立名字,捩手覆羹,转喉触讳,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、语言无味者,皆子之志也。——其名曰智穷:矫矫亢亢,恶园喜方,羞为奸欺,不忍伤害;其次名曰学穷:傲数与名,摘抉杳微,高(...)

  • 《闷歌行十二首 其三》

    【作品介绍】正因为是此辈“尽道丰年瑞”,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:“丰年事若何?”即使真的丰年,情况又怎样呢?这是反问,没有作答,也无须作答。“尽道丰年瑞”者自己心里清楚。唐代末叶,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,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。“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新谷”,“六月禾未秀,官家已修仓”,“山前有熟稻,紫穗袭人香。细获又精舂,粒粒如玉珰。持之纳于官,私室无仓箱”。这些诗句对“事若何”作出了明确的回答。但在这首诗里,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。它好象当头一闷棍,打得那(...)这酒则是斟八分,学士索是饮一巡,则不要滴留喷噀。靠后些。学士这玳筵间息怒停嗔,你则待点上灯,关上门,那时节举杯丰韵。小官不吃酒,但吃一口,昏睡三日。将过去。这里酒盏儿不肯沾唇,却不道相逢不饮空归去,则这明月清风也笑人,常索教酒满金樽。弱兰,你歌一曲侑觞咱。"好姻缘,恶姻缘,奈何天。只得邮亭一夜眠,别神仙。琵琶拨尽相思调,知音少。待得鸾胶续断弦,是何年?"这妇人在我跟前,(...)您几个作耍的笑嘻笑嘻,我这等好男儿怎和你步步相随。您几个小的每,都把馒头吃,兀那风子,你不耍与我看,我不与你馒头吃。常言道口没尊卑。兀那风子,我丢将这馒头去,你若是赶的上,就把这馒头与你吃,赶不上你吃我三拳头。是、是、是。我赶馒头者。赶的上便吃馒头,赶不上吃你三拳。我丢将馒头去也。我赶不上馒头索忍饥,馒头不曾吃,倒吃了一顿打。嗨!这的是脚短的(...)《毛诗序》说,《雝》是“禘大祖(即后稷)”,但诗中明言所祭为“皇考”、“烈考”,其说难通。朱熹《诗集传》认为“皇考”指文王,“孝子”是武王,其说近是。以武王之威德功勋,召诸侯或诸侯主动来助祭,不仅不难,而且势在必然。不过,这种有诸侯相助祭祀皇考的典仪虽然始自武王,武王之后也会沿用,如成王祭武王、康王祭成王都会采用《雝》所描写的诸侯助祭形式。这种形式,既表现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权威,也表现诸侯的臣服,成为周王室政权巩固的标志。周王室自然乐于定期显示这一标志。至于后来周王室力量衰落,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,乃至诸侯纷纷萌生觊觎九鼎之心,恐怕这种标志的显示便难乎为继了。